您的位置:首页————
此次疫情会是餐饮机器人新拐点吗?
编辑:中餐协    时间:2020-02-21 15:43:45    浏览次数:

每年春节都是餐饮行业的黄金时期,年夜饭、亲友聚会是餐饮行业不变的主题。疫情爆发后,餐饮行业仅在春节期间便损失惨重。据亿欧网的调查数据显示,短短7天的春节假期,餐饮行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约5000亿元。

餐饮行业因此次疫情正在经历着严峻考验。正所谓“枪响之后,没有赢家”,餐饮行业损失惨重,去年大火的餐饮机器人也会受到一定影响。原本就被扣上“伪命题”帽子的餐饮机器人,疫情过后该何去何从?

重创后的餐饮业将反弹?

年夜饭被大范围取消、餐饮大面积停业,餐饮行业受损严重是毋庸置疑的。

据初步数据统计,在疫情期间,78%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%;9%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;7%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;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5%。即便是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,也不得不宣布关停内地所有门店,使其股价大跌5.51%。

餐饮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行业壁垒不高,疫情过后会有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不可避免地退出市场。令人意外的是,在全国有近400家店面的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曾表示:“公司账上的现金流扛不过3个月。”

不禁让人担心,疫情过后,餐饮业如何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?

为了寻找答案,我们可以看看2003年“非典”前后餐饮业的情况。据相关资料显示,“非典”过后,餐饮企业倒闭率近40%。

2003年6月份非典疫情彻底结束,通过分析2003年的疫情前后数据可以发现一些端倪。

通过上表了解到,在疫情结束后,除金融和房地产的GDP增速放缓外,批发和零售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、住宿和餐饮等领域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。

其中,住宿与餐饮行业表现最为突出。疫情结束后的第三季度,住宿与餐饮行业GDP出现增速跳升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餐饮业2003年的营收额为896.2亿元,同比增长了155.9亿元。

由此可见,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只是短期存在,疫情过后,餐饮业的活力将很快恢复。正如尼采所说的“那些杀不死你的,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。”此次新型肺炎事件结束后,餐饮业势必迎来新的变革,在这场变革中,餐饮机器人或将成为受益者。

做好准备,迎接“暴利增长”

历来,某些变故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民众的生活习惯甚至颠覆一个行业。新型冠状肺炎结束后,餐饮行业或将迎来行业洗牌,这次疫情也将成为餐饮业新变革的起点。

此次疫情爆发后,餐饮行业遇到的最大难关便是现金流问题。餐饮行业需要高周转率,所以企业一般只会预留1-2个月的运营资金。但是在疫情期间,店铺关闭,企业依旧需要承担房租、人工成本等固定开支,使其捉襟见肘。

通过中国烹饪协会整理的数据了解到,疫情期间,餐饮企业除了增加小部分的疫情防治物资采购成本外,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最多。然而,餐饮企业以往的逻辑是,以大品牌、高流量,去对冲房租和人工成本。

未来,餐饮行业想提高抗风险能力,降低人力成本势在必行,因此,智能机器人的需求量有望大增。

不过,很多人依旧会质疑机器人在餐饮场景中的真正价值,甚至认为它仅是商家的“噱头”。为了解答这一疑惑,我们可以算一笔账。以普渡科技的“欢乐送”送餐机器人为例,一台送餐机器人可以送餐300-400盘,而服务员每日送餐约200盘。从效率上,机器人的效率与人类相当。

在成本上,一台机器人的一个月租赁费用是3000元左右,使用寿命在10年左右,而很多餐厅服务员工资都要在5000元以上。

尤其受疫情影响,企业的复工仍存在不可控因素。普渡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涛告诉亿欧科创:“短期内,企业复工之后会出现用工荒的问题;长期来看,机器人可以帮助餐饮行业降低人力成本。”

从长远来看,餐饮行业势必要走向数据化、智能化的道,疫情只是加速了发展进程。疫情期间,饭美美工厂实行机器人生产+自动取饭机模式,将工厂日均生产能力由以前的2千份升至8千—1万份。

此次疫情让餐饮行业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,但想要抓住疫情结束后的“暴力增长”,餐饮行业与服务机器人厂商仍需努力。

餐饮机器人能否抓住机会?

在探索新方向上,行业大佬总是会走在前面。此前海底捞投入过亿开发智能餐厅,后厨采用松下机器臂完成所有工作,前厅采用服务机器人送餐。

在海底捞采用这一模式的时候,业内人士仍是处于观望态度。甚至很多人认为,人工智能处于弱智能阶段,机器人在不能解决餐饮场景中的本质问题,即便是最简单的传菜环节可能也无法实现全自动化。譬如,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与客人交流过程中遇到问题,仍需人力配合。

出现这样的观点并不奇怪,因为“技术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,但是在长期又被低估”。当服务机器人出现之后,人们便开始幻想其无所不能,但它出现一点问题便否定其价值。其实,在技术方面,服务机器人行业已经不存在过高的技术壁垒。机器人厂商下一步要做的是,扎进每个场景,打磨细节,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
疫情前,市面上对服务机器人的接触程度不高,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,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为3%,而其中送餐机器人渗透率还不到1%。短期内,服务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存在难度。

疫情爆发后,配送机器人进军疫区,帮助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,这一举动让更多人意识到机器人价值。加之,疫情后餐饮行业为了生存,压缩成本是必经之路。而机器人运用在餐饮业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,甚至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。

如今,餐饮机器人规模化落地指日可待。如何降低成本是机器人厂商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。针对这一问题,擎朗科技公关总监池小敏解释到:“随着量产数量的增加,机器人成本也会随之下降,从而加快了餐饮机器人普及的步伐。”

此次疫情过后,餐饮机器人迎来了发展拐点。而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,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。


中国餐饮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

Copyright@2002-2016 China Dining Industry Association

通讯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乙24号   邮编:100044   电话:010-53515562   技术支持QQ:2495182052

 E-mail:zgcy315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