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————
魏小安:传统酒店业的危机与转型—去产能,降成本,谋创新
编辑:中餐协    时间:2019-07-24 01:39:11    浏览次数:

  有一个观点我很不赞成,要多鼓劲少唱衰,这不是鼓劲和唱衰的问题,是要实事求是面对行业的情况。目前这样的状况我们想鼓劲鼓不起来,状况好我们想唱衰唱不下去,这是政府思维。我今天的题目是传统酒店业的危机与转型,这个题目很大,我谈几个中心观点。
  一、关于危机
  1、简要回顾
  中国现代酒店业,自改革开放发端,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和国际接轨的阶段,引进外资解决建设资金的短缺问题,引进外方管理解决机制和服务问题。北京建国餐饮是代表。第二个阶段是自我完善和创造阶段,通过全面学习,中国的酒店不断得以提升,开始创造品牌,规模也不断扩大。南京金陵餐饮是代表。第三个阶段是全面国际化阶段,国内市场国际化,国际竞争国内化,中国成为世界餐饮大国,现在也正在积极走向世界。上海锦江是代表。另一方面,是市场的起起伏伏。1989年,迅速成长的中国酒店业第一次蹭蹬,短期内一片萧条,全行业都领教了市场的厉害,甚至发出了“与其自杀,不如自相残杀”的哀叹。1998年,第二次低谷开始,这是真正的市场发威,是蒸蒸日上的格局中迅速下滑。第三次下滑是2003年,非典肆虐,城市空空荡荡,酒店行业无以为继。第四次就是当前,是更深程度,更大范围的不景气。每一次都有原因,1989年和2003年是偶然因素,但1998年和当前的市场变化则是必然。供给膨胀,同质化强烈,但市场并不能同步生长,触发因素反映的是必然趋势。
  正是在市场的风浪中,行业在成长,也在逐步成熟。一个市场的成熟,基本判断有三条,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分工体系,二是供求关系大体稳定,三是创造和创新逐步产生。如果以此来判断中国酒店市场,第一条早就形成,但是到低谷时期就变化,甚至崩溃。比如现在大批高端酒店提出面向大众,说起来是放下身段,实则破坏了行业的分工体系,这不是行业之福。第二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,酒店的供求关系基本不是市场决定的,而是官场决定的。官场权力强势和房地产商的资本强势相结合,需求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面子。
  其实说起来,一个产业的发展,根本关系就是一条,供求关系,这是常识,但是现在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个常识。这几年酒店起起伏伏,反映的就是供求关系的变化,判断指标,第一出租率,第二盈利情况,做一家酒店具体分析会有很多指标,总体分析这两个指标就够了。判断一个行业好不好,高线是有没有超额利润,80年代、90年代这个行业有超额利润;中线是平均利润率,行业能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;底线是不亏损,很遗憾我们现在击破了底线。意味着传统酒店严重的供过于求,只能得出这个结论。社会的投资、企业的经营,投资要有回报,企业要有利润,员工要有收入,政府要有税收,社会要有拉动。可是我们现在到了一个什么程度?一说酒店行业就是这几年税收情况如何?就业情况如何?把这个作为我们的贡献,是企业就得纳税,有什么可吹的?还是一个问题,我们总想着把事情圆过来,把事情说好,不承认现状。
  2、危机深化
  按照赵焕焱先生的酒店行业历年盈亏数据:1990年4亿,1997年7亿,1998年亏损32亿,1999年亏损57亿,2000年亏损20亿,2005年10亿,2006年33亿,2007年55亿,2008年32亿,2009年亏损12亿,2010年50.7亿,2011年61.4亿,2012年50.46亿,2013年亏损20.9亿,2014年亏损59.2亿。
  历年数据勾起了我一个回忆,1996年的时候我在国家旅游局管理司当司长,我当时提醒行业,行业产生问题了,因为数据在下降,很多五星级的老总笑,说魏司长你太夸张了,怎么可能呢?我说各位五星级的老总如果认为日子不好了,行业就跨了。
  1998年亏损32亿,我那个时候在政策法规司当司长,管统计,我一看这个事很严重,专门让统计处写了一个2万字的研究报告,星级酒店全面亏损的原因分析,列举了15个原因。我拿报告问领导,数据要不要发布,。局里开办公会讨论,因为国家有统计法,有数据不发布是违法的,可是如果发布,大家都感觉旅游业如日中天,怎么报出酒店全行业亏损呢?两难。我出了一个招,在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公报里这个数不要出,但是在出的统计年鉴里这个数可以出,这样就两头兼顾了。
  一直到今天,国家旅游局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,只能说成绩不能说问题,好像一说到问题涉及到对国家旅游局工作的总体评价。我有一次专门把这个事跟领导讨论了一番,我们可以看看农业部门、制造业部门,那些大部门,一方面用产业规模绑架国务院,一方面用产业的问题要挟国务院,要政策。只有我们旅游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,我以为这种态度是不对的,即使从工作的角度都不对。1999年我又到计财司当司长,不管统计了,国家旅游局索性把这个指标取消了,统计有,但是发布没有这个指标。赵先生能把历年盈亏数据挖出来,真的不大容易。但是可以看一下,历史上已经产生了两次大的亏损,这次是第三次。
  从这个过程来看,大起大落反映行业不稳定。但是有一个现象,亏损过后形成高额盈利,这是市场自发性活动。可是我们要看到另一面,行业规模越来越大,单店效益越来越差。2014年亏损59亿,觉得是历史最高,综合来看不是最高,最高还是1998年、1999年,那个时候亏损57亿,但那个时候行业多大规模?单店效益越来越差。所以根本还是供求关系的变化。
 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,第一总量变化,第二结构变化,第三速度变化。我判断,现在行业是险日子,下一步是苦日子,再下一步紧日子,最终产生好日子。问题在于此次危机持续多长时间?到什么程度?历史上的两次,两年过去了,跟着一个盈利高峰,这次不可能,供求关系变了。现在的词汇,第一个叫做需求侧精准,第二个供给侧改革,第三产品端发力,第四个渠道端变化。
  所以刚才说携程、艺龙、去哪儿70多亿佣金,原本我们没有这套东西,现在大家也说,如果没有OTA,就不会亏损,以前这都是我们的钱。所以酒店行业对OTA又爱又恨,这种观点似是而非,我们要严格的分析这些问题。
  3、简要分析
  刚才会上有人用了两个词,一个是分崩离析,一个叫做面目全非,分崩离析这个话有点过,面目全非这个话对,传统的酒店业和住宿业确实面目全非。从2013年开始,八项规定,反四风,力度空前,持续进行。压缩泡沫性消费,行业影响严重。高星级酒店影响突出,城市商务酒店次之,会所灭顶之灾。北京首当其冲,其他大城市次之。以前公款消费越严重的地区影响越大。改革深化,不可能反弹,将成为新常态。雪上加霜,市场下滑,压缩泡沫性需求,急剧变化,对应实质性需求,短期难补。五星级酒店萎缩,收入萎缩,积极性下降,改革深化,不可能反弹,将成为新常态。正视问题,研究对策,帮助企业,促进发展。
另一方面,是实质性消费增长。主题酒店,特色酒店,精品酒店,增长迅速,效益良好。莫干山下农家乐,成为典型。形成又一种消费新常态,有没有消费能力?有,结构在变化。不能否认高端,形成一个行业的分工体系不容易,不能轻易破坏。新的竞争格局形成,在一个什么都喜欢刮风的国度里,新的隐患形
  二、行业新格局
  1、泛住宿业形成
  第一,什么是酒店?以住宿为主体的服务设施,以文化性为特点,以超越性为本质,以住宿为主体的综合性服务企业,超越家庭生活,超越日常感受,超越社会设施。
  第二,酒店的盈利模式变了吗?供求关系变化,决定酒店盈利模式的变化,服务性,增值性,集团性,互联网的便利性,资本的决定性。店小二时代过去了。
  第三,行业有边界吗?泛住宿业的视角,星级餐饮,满足旅游需求和商务需求;公寓、写字楼,满足常驻商务需求;经济型酒店,满足一般商务需求;度假村,满足新兴需求;培训中心,满足会议需求和单位需求。此外,城市民居:奥运人家,世博人家;乡村民居:农家乐,洋家乐,乡村酒店;招待所,满足一般公务需求;办事处,满足特定需求;社会旅馆,层次变化,满足社会需求。居民闲置房屋,将来大把。
  这些住宿设施,混杂,替代,变化,构造了泛住宿业。
  2、三个现象引发关注:
  一是途家模式,供给侧的变化。是闲散房屋的再利用,有的项目是从房地产销售开始就融入。我对途家做了两次深度调研,他们现在已经有30万套房上市了,还有200万套房源储备,这200万套不是说上不了线,是他们现在线下跟不上去。一个最重要的现象是各个城市的市委、市政府对涂家模式非常欢迎,需要什么支持给什么支持,需要什么政策给什么政策。我们现在讲去库存,最大的压力是房地产,房地产去库存途家起了很大作用,对应了现在官员最直接的需求。传统的酒店业就是150万套房,不经意之间,一个巨无霸平起平坐,在这个时候怎么讲供过于求?感觉是一种灭顶之灾。
  二是分权度假,泛酒店的深化。1998年分时度假开始,之后失败,2014年分权度假开始,似乎是房地产的一剂良方。
  三是OTA与酒店的矛盾公开化,渠道商的变化。
  产品模式,运营模式,营销模式,都是跨界,都会引发长远变化。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这次低谷、这个危机不是两年能够度过的事,要我看需要20年度过。再问一句话,我们有必要度过吗?我们有可能度过吗?我这个话可能说的重,最近我对酒店做了一个密集调研,关注了十几家各种类型的酒店,有这个感觉。说句老实话,这么多年我对酒店行业不太关心,以前我认为酒店行业比较成熟了,分工体系形成了,各个方面提高了,不用关注了。后来感觉这个夕阳产业无需关注,自生消灭。这两年我发现不行,必须得关注这个行业,可是我们要换一个思路,换一个角度关注,不能有一个传统,我是正宗,我是老大,我是主体,必须要保护我,市场经济都是大家竞争,没有谁保护谁的问题,也没有谁打压谁的问题。
  3、主要问题
  现在主要的问题,数量增长,质量不能同步;硬件提升,软件不能同步;成本增长,效益不能同步;种类增加,人才不能同步;渠道增加,市场不能同步;模式增加,秩序不能同步。最终,这些年中,房地产价格增长5至10倍,但是餐饮房价只增长50%,应该说现在餐饮的房价大体上过得去,但是如果和房地产价格增长相比,甚至跟不上通货膨胀率,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扭曲了。
  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模式问题,比如说香港的酒店有一个模式,酒店、公寓、写字楼形成三角关系,酒店行情好,公寓、写字楼进入,公寓、写字楼行情好,一部分酒店退出,进入公寓、写字楼。10年前大陆自由行到香港,当时香港旅游局就想搞一批经济型酒店,来对应大陆自由行客人,不关注住、吃,就买东西,对应这种需求。按说这个思路是对的,但是香港有一个酒店业主协会,开了一个会做了一个决议,坚决反对、抗议旅游局的这种思路,没有干成,就是要保持大体的供求平衡,甚至略微供不应求这样的格局,这才能保证现有酒店的效益。如果放到世界上来看,基本上各个国家都是如此。所以,世界上各个国家酒店碰到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,我们碰到的问题也不是人家的问题,不能直接类比。
  3、决定行业发展的因素变化
  中国酒店根本的模式是政商模式,政府是一个推手,要面子不要里子,房地产是一个推手,面子和里子一块要,这两者之间一勾结,谈什么供求关系?政府就是,你给我建一个五星酒店,我给你批一块土地做房地产,你给我引进一个外资管理公司,给500万奖金,这是很多地方政府普遍的政策。房地产开发商把酒店建完了,根本不管赚钱不赚钱,送给政府都可以,因为房地产赚钱了,这是我们多年以来压不住酒店发展的真正原因。由此形成,官员好大喜功,商人贪大求洋,规划推波助澜,评审随波逐流的普遍现象。高星级酒店遍布,外管餐饮品牌全面下沉。
  这个问题这两年刚刚刹车,但是形成的格局不是短期能够化解的。一是好楼盘必须建会所,而会所好建不好养,所以用会所名义卖房子,以旅游名义养会所,会所自然就转成了餐饮。二是楼盘本身很难建立品牌,配套建餐饮并聘请著名餐饮管理公司,就培育了联动品牌。三是加大了建设成本,减少了账目利润,起到合理避税作用,一定意义上也是政府帮助发展。四是留下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业,使房地产开发商转换发展模式。五是由于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,靠在旅游上的房地产也会有未来。但是多年的格局不是现在好解决的,所以一个根本的措施在于转型突破。
  三、转型突破
  1、模式探索
  流通业出马云,制造业出张瑞敏,电子业出柳传志,都创造了新的模式,甚至颠覆了一个行业。为什么传统酒店业没有这样的代表人物?一是新旧领域与新旧模式,二是综合性,难以专业化,三是服务业,传统之传统。
  新领域,新模式,创造前景。新领域,旧模式,作茧自缚。旧领域,新模式,咸鱼翻生。旧领域,旧模式,生存艰难。模式的创新集中体现在经济型酒店和中档商务酒店,单一功能,有限服务,形成新的竞争力。度假酒店对应需求,开始一轮规模和品质的竞争。产权酒店结合旅游业与房地产业,摸索分权度假和分时度假的结合。而主题酒店、精品酒店、则成为新的热点,包括民宿的发展,都有如火如荼的趋势。但从长远来看,供过于求的态势会持续,模式探索可以解决微观问题,解决不了行业问题。
  转型突破多变化,一是市场变化:低谷,紧运行。供过于求的格局长期持续,求高求豪的状态仍然持续,市场恶性竞争显现,当然我们不排除这个过程中少数酒店还能经营的不错,上海这两年房价在逐步的恢复,北京不灵了。实际上有一个客观的规律,一个城市酒店的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有内在联系的,我原来的判断基本上是十分之一,所以如果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现在开始暴涨了,意味着下一步酒店价格也会上涨,但是不能同步,尤其不可能同比例。三个月之中北京房地产价格暴涨,酒店价格能保持不降不错了,但是里面必有连带关系,而且这个连带关系在下一步会更突出的显示出来。
  二是经济变化:不确定,稳投资。
  三是旅游变化:转型,冷与热。冷和热是相对的,现在大家只看到了热,没有看到冷。多年以来旅游就是一个格局,宏观报喜,微观报忧,这个状况维持大概有20年了,20年宏观报喜,20年微观报忧,原因究竟何在?因为政府和市场,主管部门和企业没有坐到一条板凳上。
  四是发展变化:隐忧,对应性。现在已经不是隐忧了,已经是明忧了,所以需要对应性。刚才看赵先生的数据,五星餐饮还是最好的,一星、二星别活了,三星很难活得下来,四星勉强活,五星可以活的不错。很自然,大家还要求高、求豪,市场已经在给我们一个导向。市场恶性竞争开始显现,只有杀价,与其把钱都给了OTA,还不如自己杀价,还能得点实惠。
  2、关键词:去产能
  这样意味着一个问题产生,也是我今天说的第一个关键词,,去产能。前边的话都是铺垫。酒店行业有没有去产能的问题?现在房地产行业去库存,这个过程中会极大的加大酒店行业竞争压力。
  3、如何去?配合城市化
  传统酒店行业面对着去产能、去库存的严峻局面,达到供求关系大体平衡。2014年,全国星级餐饮12803家,纳入统计11180家,客房150万间,固定资产原值5000亿,收入2151亿,出租率54.2%。如果以85%最佳出租率参照,差30个百分点,如果以60%的盈亏平衡点参照,差6个百分点。这就是我们多余的产能,意味着传统酒店产能过剩10%到30%左右。减少2000家大体可以平衡,减少3000家可以达到全面盈利,减少4000家状态良好。问题在于,谁去?谁不去?如果咬牙挺着,挺过来就能活的好,这就是一个囚徒困境。但同时,泛住宿业迅速发展,尤其是分享经济模式,途家将在三年之内掌握超过百万间可用房源,在传统酒店业之外生出一个巨无霸,所以还需要更大程度的去产能。如何去产能?转型。超越传统餐饮业,超越住宿业。
  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,去产能要靠转型突破,的思路不是个别案例,最近我到首旅置业做了一次全面的调研,首旅置业这个集团前年成立的,把首旅集团重资产集中过来了,90多家企业,300亿资产,所以他们觉得负担太重了,基本上首旅置业一接手就全面亏损,怎么办,一企一策。我们外部董事做了一个集体调研,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,大楼不能炸,空间要利用,怎么利用?综合体模式。
  第一,企业服务综合体。我们这个酒店不是酒店了,可以聚集为企业服务,尤其是中小企业,大企业在城里面搞一个办事处可以,中小企业又有必要在这里设一个点,所以把这个楼变成一个企业服务综合体,围绕企业服务综合体一系列新的服务设施、服务项目上去了。
  第二,文化服务综合体。为文创企业的发展构造平台,这在中等城市具有比较高的适应性。
  第三,医疗服务综合体。借助周边的优势全面转换。我原来对酒店有一个看法,这类企业叫做倒闭不转型,前些年每年大概全国有400、500家酒店倒闭,然后兼并、收购、重组,最后弄下来还是酒店。前些年真正转的只有一家北京金郎餐饮,被同仁医院收了当病房楼,现在不同了,比如北京新桥餐饮,旁边就是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,客观来说已经是一个医疗服务综合体,索性就这样做下来不行吗?干吗非得弄一个新侨餐饮呢?
  第四,众创空间综合体。建设众创、众包、众扶、众筹平台,这都不是针对中小企业,是针对一些年轻人,努力降低成本,把他们吸引进来,大家在一块玩一把,一个传统酒店变成一个众创空间,众创空间现在国务院有政策,把这个政策运用好。
  第五,教育服务综合体。很多年以前,酒店开始做高考钟点房,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概念,好学校扩充,所以资源需要充分利用。包括大学、包括中学,只要是处在这个位置,可以做到位。我们的大学无一例外都有宾馆,有的甚至有一堆宾馆,现在都经营不下去,把这些收购下来做教育服务综合体。
  第六,社区服务综合体。生活服务全面深化,营造一个休闲度假生活圈。在现实生活中,大家追求更高品质的休闲,更多内容的度假,但是日常的休闲怎么办?没有一个好环境,北京、上海特大型的城市,到一个地方休闲可能路上堵车一个小时,可是在家门口有一个社区服务综合体,那就应该够了。我最近到海南,有一个小酒店8000平方米,按照酒店来做做不下去,虽然外观设计的很棒,但是功能结构都不合理,我提了一个建议,把这个作为中国最集中的航海运动和冲浪平台来建设,别做酒店,做酒店一做一个死,做这样的项目不好吗?起死回生。
  从去产能的角度来说,综合体不是哪个酒店都能干的,有的想做综合体做不下来,所以需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、因市制宜。这也是一个商业模式,从传统型的酒店企业转向物业型、服务型,再发展到平台型,这是根本性的变化。我们原来一说就是我是店小二,把产品做好,服务做好,现在要转型,那些东西都得清空。我最近见到红树林集团的老总张宝全,他大谈特谈平台型转化,他说现在对员工的要求,尤其原来做过酒店的那些人,把你们脑子里面的东西全清空,你们那套东西对我没用,但是能力对我有用,我要平台型思维,创新性模式,这就是很高的要求。
  商业模式转化了,也有一个运行模式转化,做市场、活动、品牌。首旅置业300亿资产,更重要的是3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,如果把它出租,什么都不做,5%的利润,一年就是15亿的利润,首旅置业的底线就是一年要有15亿利润,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物业。这一点做不到,一天到晚研究酒店怎么做产品,怎么做服务,一天到晚亏损,要酒店干什么?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。全行业现在150万间客房,如果有三四十万间客户腾出来做综合体模式,各种各样的花样,至少有一点,我们去产能这个目标可以达到了,这是市场逼着我们走。只不过老酒店人的思路太顽固了,总觉得一个堂堂酒店怎么能走这条路?有点砸锅卖铁的感觉,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。市场经济只有一个正业,挣钱不挣钱,挣钱就是正业,不挣钱那才是不务正业。可是多数的酒店不可能都转,所以确实需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。
  4、资本运作
  综合性需求,多元化市场,网络化基础。现在资本市场普遍的关注,五种情况:银行运作,上市运作,基金运作,房地产运作,众筹运作。说到底,把钱玩转,以钱生钱。底线是物业收入,高线是物业增值,相辅相成。这应该是酒店行业新的评价标准,不管是不是酒店,比如3万平方米要当物业,收多少租子?因为物业简单,用不了几个人,把市场打开,收多少租子?这是底线,如果经营半天,连这个达不到,别玩了。高线是物业增值,北京的诺金我评价极高,确实是真正的民族品牌的树立,投资将近30亿,一开始怀疑30亿投资怎么收回来?一年挣的这点钱恐怕连银行的利息付不出来,财务成本都不够。我们一次调研搞清楚了,诺金经营底线是能把银行利息还出来就行了,至于30亿投资回本怎么回收不用考虑,因为物业不断增值,说起来将近30亿投资,但是真正一平方米建筑投资,包括品牌,包括内外装修,包括装置,统统加在一起2万块钱,那个位置2万块钱做到这样一个程度,可以看得到的是10倍增值,这才是将来的方向。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些酒店,资本运作、物业增值加上品牌的增值。
  5、关键词:降成本
  转型解决行业根本的供求关系问题,但是多数酒店不能走,思路可以调整,空间可以利用,根本还在于日常经营。互联网+也好,+互联网也好,加了半天客人不能在互联网上吃饭、睡觉,还是到酒店里来。可是现在酒店头上五把刀:工业发展促进能源成本上升,红利减弱形成人力费用上涨,多方税费乱收影响预期收益,结构因素强化造成供求不均,追求奢华导致恶性增长态势。这五把刀应该说也在有所变化,比如说从税收方面, 5月1号开始营改增了,对酒店有好处,但是还是一句话,头税轻,二税重,三费四费无底洞,这个一时半会解决不了。所以这五把刀都存在,就看酒店日常怎么样。
  所以,一是靠文化降低建设成本,别以为土豪花钱越多越好,绝不是这样,现在大家开始追求文化、品质,而且在文化的过程中建设成本确实降低了,但是资金成本降低了,智慧成本、文化成本要往里投入。二是靠特色降低营销成本。三是靠科技降低能源成本,尤其这些新酒店,高科技的应用短期内增加了成本,长期一定会使能源成本下降。四是靠精细降低物料成本。五是靠保养降低运作成本。六是靠严格降低管理成本。七是靠小费降低人力成本,我在行业呼吁小费呼吁多年了,当年也发明了一个概念,禁止私收佣金,禁止索要小费。人家问我,这个词你发明的,怎么解释?我说这个词很清楚,禁止私收,禁止索要,客人要给没有规定,这是中国人的智慧,用禁止的名义开口子。但是一直到今天都不行,这里面重点不是政策问题,是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化问题。60多年以来,服务业始终在社会的底层,大家对服务劳动缺乏应有的尊重,大家对服务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,所以没有形成。但是我相信,只要我们慢慢呼吁,假以时日,自然会慢慢形成。到了广东、福建、海南,给小费,服务员很正常,谢谢拿了就走、可是到北京、东北这些地方,给小费发愣,我说你服务不错,给点小费,这才反应过来。有的时候坐出租车给点小费,司机一开始反应不过来,有的还跟我义正词严,我说至于吗?因为小费的激励来的最快。另外,需要调动社会力量,美国搞酒店服务,一支重要力量就是社会力量,明天一个500人宴会,今天一个信息发出去,明天上百人来了,下午四点集合,自己带自己的服装,各上各的岗位,服务到晚上10点宴会结束了,大家开始分小费。我们不行,这叫非正式就业,扰乱了就业市场。所以,都需要变。八是靠合作降低竞争成本。从微观的角度来说,尤其从每一个单体的店角度来说,降成本是更重要的任务,研究怎么转型不是每家能都做到的,但是怎么去对应市场形势,谋求一些新的东西可以做到。
  6、关键词:谋创新
  现代酒店是工业化时期的产物,以后工业化的视角,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,利用工业化的成果,建设超工业化的产品,对应变化中的市场。商务酒店过剩,高星级酒店过剩,外管酒店过剩,全面下沉,压迫其他城市和酒店的空间。新产品层出不穷:精品酒店,度假酒店,乡村酒店,文化主题酒店,传统设施改造,以小聚大,以文集精,以特取胜。复杂的结构体系,结构合理化,追求高级化。底线是行业不亏损,中线是达到平均利润率,高线是通过创新形成超额利润。
在新形势之下,需要重新认识酒店,重新定义酒店。酒店不是简单的提供住宿产品的行业,而是提供新的生活方式。这种生活方式,超越日常生活,超越社会单一功能的服务企业,超越传统文化,同时又是这一切的综合和提升,所以,宾至如归已经落后了,应当是宾至胜家。选择客人,当好主人,营造场景,深化体验,这四句话是安曼集团的运营理念,北京安曼外方老总对中方老总说的很清楚,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的煤老板一个都不许接,不管他出多少钱。但是客人来了不能推出去,安曼采取的方式就是必须预定,不是来了就能住,预定不收,宁可空着也不收,这就叫选择客人。外方老总的办公室在大堂旁边,只要来了新的客人他必然出来,因为我是主人,要给客人这样的感觉,你到我家里做客,这是最高的服务理念,最高的酒店运营境界。我们不可能都达到,但是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
  选择制造品牌,是选择生活品质;选择服务品牌,是选择生活方式。未来二十年,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,创造服务业品牌,从酒店开始。
  所以我始终认为,说的这么热闹,我们的主体不能动还是要强化服务和品牌。但是没有去产能的过程,全行业不稳,没有降成本的过程,难关渡不过去。所以很自然,大家各谋各的路,各转各的型,可是首先在观念上需要转型,这个型转过来,至少我们这口气可以喘过来。

中国餐饮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

Copyright@2002-2016 China Dining Industry Association

通讯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乙24号   邮编:100044   电话:010-53515562   技术支持QQ:2495182052

 E-mail:zgcy315@126.com